跳到主要內容

家庭教育 / 好文推薦 / 從NG到OK的教養說話術2:7句型,這樣說就OK!

NGOK的教養說話術27句型,這樣說就OK

選自親子天下雜誌 50 作者:蘇岱崙

 

要學習健康的教養說話術,第一課就是慎選說話時機。避免衝突發生的當下教訓小孩,也應該避免在眾人面前、公開場合開罵,時機選對,才可以讓教養達到事半功倍。

 

《高效能父母學》作者、親職講師李顯文指出,通常父母發現孩子做錯事,或是親子發生衝突之初,雙方的「嬰兒自我」高張,心裡都只裝滿自己的需求。如果父母此時只是一廂情願丟出管教訊息,或是無法克制使用情緒化的字眼,只會引來情緒控制更不成熟的孩子以對立的話語回應,或是鑽牛角尖,以負面角度解讀,如:「我恨這個家!」「最討厭大人了!」

 

李顯文形容,在這階段責備孩子就像拍皮球,拍得愈用力,皮球反彈就愈大。她回憶,自己小時候家中三代同堂,她和妹妹若做錯事時,媽媽在長輩面前不方便教訓孩子,當下通常會走到孩子身邊,先簡短扼要喝止行為,或投以一個嚴厲的眼神,等到晚上睡前孩子都在眼前時,媽媽才對孩子說今天做錯了什麼事、怎麼處罰。

 

那個年代的母親是迫於環境條件,而非基於什麼教養理念才這麼做,但李顯文發現,晚上被母親指責哪裡做錯的時候,經過時間沉澱,母親已不帶情緒字眼,姊妹倆也較能服氣認錯。

 

年齡較小的幼兒,因為記憶力較為短暫,理解力仍未成熟,所以在孩子發生錯誤行為的當下,父母可以用中立的態度立刻制止、中斷孩子的錯誤行為,尤其當行為本身有危險性的時候,例如玩插座、丟易碎物、吞咬小東西等,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,告訴他為什麼不行做。如果是鼓勵、讚美孩子的話語,則最好在做好事的當下就立刻表達。

 

 

七種健康句型避開紛爭地雷

 

「引導式對話法」(Coaching)的概念近年來經常出現在教養書籍中。引導式對話的概念源自商管界,先明確擬定目標,再由教練(coach)透過提問,讓客戶思考並逐步做出決定。日文書《換個說法,讓孩子重拾動機》歸納「引導式對話法」的教養有五大法則:

 

1. 聆聽,建立安心感;

 

2. 開放式提問,例如問孩子:「你認為現在該怎麼做?」

 

3. 道歉承認爸媽不對的地方;

 

4. 感謝、肯定孩子好的行為;

 

5. 等待,給予時間空間,等待孩子改變。

 

 

伊麗莎.麥德哈斯(Elisa Medhus)在《無心的壞話,會寄放孩子一輩子》一書中提供了七種健康句型,讓父母可以練習運用:

 

句型1 沒有偏見的言論

 

不帶有負面、主觀評價,陳述事實,就不會讓孩子感覺受到攻擊。與其指責:「你從不主動練琴!」不如說:「我注意到你今天還沒有練琴,離上床睡覺還有一小時。」

 

 

句型2 有限的選擇

 

提供選項讓孩子做決定,等於告訴他大人相信他做決定的能力。與其說:「不要在月台奔跑!」不如問他:「車子快來了,你想站在這裡等,或者是要坐下來等?」

 

 

句型3 「我」代替「你」

 

通常在氣頭上的人會大量使用「你」訊息:「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打翻果汁!」換成「我」訊息的說法是:

 

「果汁潑到我的衣服上面了,我感到不舒服。」聽到這樣的話,孩子會冷靜下來,想想自己的作為對於旁人的影響,甚至會誠懇說出「對不起」。

 

 

句型4 客觀說法

 

這種說法也是不帶批評意味,提供孩子額外訊息,並且可以鼓勵孩子進行邏輯思考。例如:「我們家的規則是誠實不說謊。」「在樓梯間奔跑容易跌倒撞傷,很危險。」

 

 

句型5 幽默法

 

可以有效軟化大人和孩子的紛爭,孩子執拗的場面變成一齣搞笑喜劇,但要小心,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嘲諷他。

 

 

句型6 開放式提問

 

可讓孩子動腦自己想出答案,例如:「沒有獲得姊姊同意就拿走她的東西,當姊姊需要用的時候,可能會發生什麼事?」「如果你是姊姊,會有什麼感覺?」「應該怎麼做會比較好?」但要小心不要使用質問口吻:「你為什麼自己拿姊姊的水彩筆?」「為什麼不借弟弟玩?」

 

《挺身而進》作者、臉書營運長雪柔.桑德伯格(Sheryl Sandberg)回憶,小時候只要和弟妹吵架,她的媽媽就會叫他們以對方角色來辯護,想想對方為什麼做出剛剛的行為,養成他們換位思考的同理心。

 

 

句型7 極簡表達法

 

就是最簡單的「主詞+名詞」或「主詞+動詞」組合,最好還能搭配「超殺眼神」,表達你堅強的心志,例如回家時孩子脫襪子亂丟,你可以提醒:「小安,襪子!」

 

 

愛之語安慰受傷小心靈

 

《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》作者本田千織形容,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「教養寶盒」,好的話、壞的話都照單全收,爸媽應該儘量存入誠懇、正面、溫暖的語句,而這個寶盒長大後變成為我們的「潛意識」。

 

本田千織回憶,自己從國中到大學都曾是班上被言語霸凌的對象,支持的力量就是爸媽從小給予的「愛的話語」。

 

當她聽到霸凌語句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「你很煩耶!」時,潛意識中愛的話語拯救了她:「爸媽說很需要我,我才不要死呢!」「沒關係,我可以回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」。

 

現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二年級的沈芯菱,小學起就投身公益活動,事蹟被寫入教科書。她回憶父母的管教方法時說,也許因爸媽學歷不高、覺得「不懂」,若對她做的事有疑慮時,多半會先詢問,而非強勢禁止。

 

例如,她小六埋頭研究架設免費教育資源網站時,媽媽擔心她沉迷網路,探詢問她「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在電腦上」,也給她解釋機會,並請教老師,而非直接禁止她「不准用電腦」。持續溝通約半年,爸媽才放心,最後也見到女兒做出的成果。

 

當爸媽不再抓狂,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、示範建設性溝通句型的時候,孩子也會逐漸學會對父母說話的正確態度。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,但是多練習使用健康句型,可以成為健康的父母、教養出健康的下一代。

 

 

【換句話說練習】別再說「快一點」

 

x 快點吃,再不吃完,上學要遲到了!

 

〇早餐吃那麼久,我擔心你會遲到。我句型

 

〇離7點半還剩下10分鐘。客觀描述

 

7點半以前吃完,我們可以一起出門,不然我要先出門了。提供有限選擇

 

說明

 

爸媽經常脫口而出的「快一點」,其實是反映了自己的焦慮。但孩子拖拖拉拉導致上學遲到,問題所有權是在孩子,而非父母,爸媽不要將孩子的問題納為己有。

 

在用語上,可用「我句型」避免衝突;也可客觀陳述事實,例如提醒他早餐時間還剩10分鐘;有些孩子喜歡和爸媽一起出門,可提供「一起出門」的有限選項;若孩子還是叫不動,就讓他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,就是「自然結果法」。

 

 

 

【換句話說練習】不用物質獎勵

 

x 你通過鋼琴檢定,媽媽買最新款的遊戲機獎勵你。

 

〇我看出來你這段時間花很多時間練琴,通過檢定你一定很高興吧!這是努力才能嚐到的甜美滋味喔!讚美努力過程

 

〇你練習好久,終於通過了檢定了,現在感覺如何?你覺得自己是怎麼辦到的?想偷懶不練習的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?提問法;若弄個家庭記者會,拿支麥克風在孩子前面,就是幽默法

 

說明

 

運用物質來獎勵孩子的手段,必須十分謹慎。孩子為了獲得獎品而做的行為,是被獎賞控制的行為,本身「內在動機」會被束縛,也無法感受完成此事後本質上的快樂。所以,大人必須引導孩子,去體會完成一件好事情內心「超棒的感覺」。

 

心理師邱永林說,愈年幼的孩子,可運用愈多讚美、鼓勵語言來引導。李顯文則說,若怕「讚壞」孩子,只要把握兩個原則:一是具體明確指出孩子哪裡做得好,二是稱讚他做過的事,而非偷渡期待,例如說「你真努力,一定可以考到前三名」,反而對孩子形成壓力。

 

 

【換句話說練習】戒掉「再不…………

 

x 再不關電腦,我就要拔電源!

 

〇小強,關電腦,現在!極簡表達法

 

〇有人不遵守和我的約定,我覺得很失望。我句型

 

〇如果你能遵守約定關電腦,明天還能使用電腦。提供有限選擇

 

說明

 

孩子玩電腦時,腦筋活在螢幕裡的虛擬世界,無法處理真實世界過於龐雜的訊息,此時適合以簡單、堅定的說法表達,提醒孩子遵守約定。

 

李顯文表示,與孩子約定玩電腦的時間首先要「合理」。事先和孩子討論使用電腦的時間如何才合理,孩子同意規則後,家長一定要嚴格執行。到了約定時間,家長千萬別只是口頭嚷嚷「關電腦」,這時可以走到孩子身旁,指著電腦提醒他時間到了,直到孩子自己關掉電腦,這時別忘肯定他自己關電腦的動作。久了孩子就知道,要遵守和爸媽的約定。

 

消息公佈欄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