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「想要對妮好傾聽在台印傭的心理話」

 

----歐俊明老師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優良教案分享       115筆存款 2014.06.13

 

新豐故事圖片我踏進課堂的剎那……第一次上我的課的同學們,常常會指著我身上穿著的那一件「紅臉印地安人」的T-shirt竊竊私語。有的痴痴地笑開了,可能是因為T-shirt上的印地安人的傻笑logo實在很「卡通」也很討喜;也有喜歡棒球的同學第一眼就認出這個logo,興奮地跟我說:「老師,你也是大聯盟的棒球迷喔!這是克里夫蘭印地安人(Cleveland Indians)的球隊logo!

 

我的專業是語言文化與心理學。可是,心理學家縱然發明了許多「高來高去」的專業術語,還是無法描述我與「克里夫蘭印地安人」這個微笑logo之間的隱微情結。負笈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,學校就在克里夫蘭的市郊,我理所當然地支持「在地」的球隊, 成為戰績超爛,往往是大聯盟「笑柄」的印地安人隊球迷。記得那是一個初春四月寒冷的下午。那一場球,印地安人罕見地大勝洋基。我興高采烈地從球場回到學校,全身「穿戴」著標準的印地安人球迷服裝,準備與指導教授討論論文。走入老師研究室的剎那,我卻嚇了一跳。印象中一向慈祥和藹溫文儒雅,好似聖誕老公公的老師,竟然臉色沉了下來。

 

他正色地告訴我:「Jimmy,你是一個所謂研究跨文化心理學的博士生,卻怎麼連一點尊重他人文化的基本常識都沒有?」就在那一刻,我就跟我帽子上的印地安人哇呼酋長一樣,滿臉通紅。我被狠狠罵醒了。原來,這個外人看來天真傻氣的logo,長久以來為美國原住民(就是我們現在所習慣稱呼的印地安人)所詬病。美國原住民不認為這個頭上插著羽毛,有著紅色笑臉的哇呼酋長能公正地呈現他們的原住民部落形象,反倒認為這樣的logo硬生生地將他們貼上未開化與次等文化的標籤。也正因為我對美國原住民文化的全然無知,才會四處穿戴著這個自以為「有趣」的球隊logo, 犯下全然無心但嚴重冒犯他人的錯誤。  

 

有了這樣「痛苦」的緣起,回到台灣之後,我開始關注有關「跨文化衝突與解決」的議題。我開始看到台灣媒體常常用無知且歧視的語言,來描述在台灣辛勤工作的印傭與外勞。例如在台灣工作的外傭,大多來自印尼。她們怎麼會被稱為……「瑪利亞」呢? 許多越南與泰國的勞工是虔誠不殺生的佛教徒。但是為什麼只要街頭巷尾的狗不見了,就是被他們這些「外勞仔」吃掉了呢?

 

這個國際教育的教案撰寫,便是嘗試用文化同理心(cultural empathy)的精神,探索在台工作的外勞與印傭是否也曾遭受漠視與不公平的對待。這個教案嘗試結合校本精神與在地脈絡,以在台灣工作的外勞與印傭為教案研究議題,並利用紮根理論(Ground Theory)為教案設計之理論基礎,並配合跨文化衝突問題導向學習(PBL)為主要教學實施方法。在學習過程中,希望同學能藉由訪談,與同儕分享解決跨文化衝突方案等方式,最終獲得「帶得出去,走得出去」的跨文化知能,解決跨文化衝突的膽識與國際行動力。此次有幸能夠由179件的投稿教案中得到高中組第一名,我要竭誠感謝陳校長,王人傑主任與紀欣妤組長對於國際教育的支持,還有地理科的好夥伴們:黃彥鳴主任,陳逸蓁老師與陳宜君老師對於本教案的發想。

 

如果你問我:「經過了這些事情,我現在還是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死忠球迷嗎?」那當然。每當遇到困難與挫折,我都會想起在克里夫蘭球場的那段日子,那段跟著球迷大聲嘶喊著Go Tribe!(衝啊,印地安人!) 的美好時光。我會想起:連這種「砲灰」球隊我都能這樣無怨無悔地全力支持,那麼人生中還有什麼失敗好讓我沮喪的?

 

不過,我很開心地知道:今年(2014)的印地安人隊終於學會了「跨文化教育」,傾聽了美國原住民的聲音,從善如流地將舊的隊徽logo漸漸汰換。所謂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加油,笑臉的哇呼酋長!

 

榮譽榜

最新消息

榮譽榜

獎學金

教師研習與競賽

學生研習與競賽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