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病毒71型自100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,至101年5月輕症及重症個案仍持續出現,101年截至4月15日止,已累計24例重症個案,疫情高於往年同期。
天氣逐漸變暖,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,學校應注意防範,請教師及家長適當區隔病人與孩童,降低傳播機會。
要落實校園腸病毒防治工作,最重要是勤洗手。
如發生腸病毒個案或群聚事件時,將落實下列措施:
(一)應依據縣市政府之疫情通報流程或停課決策機制,執行相關防疫措施,並配合衛生單位主動加強環境清潔消毒及健康監視工作。
(二)確實至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(網址為https://csrc.edu.tw/Main.mvc/IndexNotLogin),依個別學制之帳號進行通報,個案病例通報請至「校安即時通」進行通報,另學校停班及停課情形,請透過前開校安中心之「表報作業」進行通報。
五、請多加利用教育部腸病毒防疫專區(網址http://140.122.72.29/antienterovirus/catalog.php?CatalogID=61)「衛教宣導」查詢。
正確洗手、預防感染、腸病毒不會來
一、預防腸病毒感染的方法:
(一11.時時注意個人衛生,遵守「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」五步驟,正確洗手。
2.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。
3.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,且不要與疑似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。
4.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。餵食母乳,也可提高嬰兒抵抗力。
5.幼童(尤其三歲以下幼兒)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,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幼童。
6.由於三歲以下嬰幼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,且本身無行為自主及管理能力,容易經由大人摟抱、親吻,或與其他孩童遊戲互動時感染腸病毒,家中有幼童的家長,應注意自身及環境衛生,自外面回家時,在摟抱、餵食幼兒前,務必更衣洗手,做好個人衛生,以降低家中嬰幼童遭受腸病毒感染的機會。
二、二、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,請注意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,如有以下症狀,務必儘速就醫:
(一)1.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等一般神經併發症,約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。
2.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。
3.持續嘔吐。
4.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